观澜亭丨危难时刻的团结,让人温暖有力
2023-08-04 15:39:22    来源: 大众日报


(资料图)

□李振

自然灾害前,最能体验人的渺小与伟大。

京津冀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,北京此次降雨达到140年来极值,至8月1日12时河北强降雨已导致87个县(区)54余万人受灾。面对滔滔洪水,生命有时显得渺小而脆弱。但在应对水灾的过程中,一个个无私奉献、团结一心、守望相助的故事,又让人感动于人性的光辉。

7月30日,K396次列车运行至北京市境内落坡岭站临时停车避险,列车上近千名乘客食宿无着。这种情况下,年轻的列车员把出乘时携带的牛奶、香蕉送给一对老夫妻;车上为数不多的方便面给了40多名参加研学的孩子,“所有物资都是老人孩子优先。”以高龄、空巢老人为居民主体的落坡岭社区,老人们在自家食物储备不充裕且与外部中断联系的情况下,倾囊相助:成锅成锅的熬疙瘩汤、面条汤送给乘客;有的家里没有粮食了,就去地里摘黄瓜、摘茄子;有老人说:“我们有一口吃的,坚决不能让他们(乘客)饿着。”

没有人期待灾难发生,但当灾难真正来临时,我们并没有弯腰、低头。骨子里的勇敢无畏,不仅是出于对大雨总会停歇、洪水总会退去的逻辑判断,更因为我们习惯于在灾难面前更加团结,我们在内心坚定地相信:团结一心能战胜一切。

非典疫情,北京临床用血告急,山东50万毫升血液送往北京。汶川地震,山东日照10位农家汉子乘着自己的农车跨越4000公里耗时4天3夜赶往灾区投入救灾。疫情来袭,湖北告急,山东先后派出12批医疗队奔赴前线,物资捐赠难记其数;此次河北水灾,山东再次调集500多名指战员增援河北……

中华民族是在同自然灾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。中华民族历史上灾患频仍,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,灾难发生后要走出个人“小我”,融入社会“大我”,以更多的利他行为相互帮助、相互协作,共同应对灾难。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代代流传,让中华民族每每遇到灾难,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,并成为战胜一切灾难的强大精神动力。孟子曰: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”面对灾难危机之时,千年传承的文明如明灯点亮夜空,让人们保有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之心,并将其作为不能突破的伦理底线。正如一位网友评价:“危难时刻的团结,就是我们的‘民族天赋’吧!”

一路被鼓励、被照顾、被爱护,8月2日,K396列车上参加研学的孩子们无一人受伤,安全从落坡岭安置点转移出去,他们选择继续研学之旅,在旅行中体验精神人生。相信“团结”的种子,已经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,我们的“民族天赋”还将在他们身上绵延长久。

记者 李振

策划 娄和军

标签: 标签:

上一篇:一场舞蹈盛会何以展示开放包容的新疆?
下一篇:最后一页